鄉村振興在行動丨去九宮格見證從“大餅鋪”到“小籠包” 古鎮煥發新活力_中國網

新華網重慶11月5日電(歐陽虹云)在重慶市江津區的中山鎮,一條古老的街道蜿蜒伸展,串聯起300多家各具特色的作坊和店鋪。這里民風淳樸,鄰里和睦,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傳承著數百年的和諧生活傳統。中山鎮,這個古老的小鎮,幾百年來一直在述說著人的故事。

如今,漫步在中山鎮的老街,你會看到剃頭鋪的老師傅手法熟練地為顧客理發,打鐵鋪的鐵匠揮舞著鐵錘,火星四濺,針繡坊里的繡娘們巧手翻飛,醬料鋪散發出誘人的香氣,老茶館里茶香四溢,笑語盈盈。街坊鄰居、南來北往的商販、慕名而來的游客,在這里交織出一幅熱鬧的生活畫卷。

中山鎮的發展,就像一位巧手的廚師,精心蒸制出一籠籠精致的小籠包,每一口都是滿滿的風味,而非無序擴張的大餅。這種以人為核心的發展思路,不僅保留了中山鎮獨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更為居民提供了更加宜居的環境和更好的生活質量,讓這個小鎮在現代化的進程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創建三個“場”,完善鄉域公共服務

城,所以盛民也。

作為重慶30個美麗宜居示范鄉鎮之一,中山鎮納入重慶市住建委小小樹屋城鎮建設分類施策,“一深化三提升”主題,城鎮建設不僅“見物”,更“見人”,不僅有高度,更有溫度。

“現在,攤販集中到市場里,停車有了專門的地方,晚上散步邊溜達邊看美景,住在鎮上一點不比城區差!”居住在中山鎮30年的老居民李阿姨發自內心地感嘆。

此前,中山場鎮以街為市、逢集必堵。2022年起,中山鎮精準發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謀劃推進了農貿市場和停車場、中山橋沿線景觀修繕、新街公園園內連接路、場鎮人居環境整治等建設。

中山鎮在場鎮中心位置打造了月亮壩農貿市場,室內建筑面積達822平方米,設有54個室內固定攤位、115個室外活動攤位,可滿足各類農副產品定點銷售。

樓下新建停車位24個的地下公共停車場,可以有效緩解人車混流和停車難,周圍600余平方米的小廣場也可滿足居民休閑健身需要。

該批項目為攤主提供了便利,提升了周邊環境,實現了群眾購買有去處、商販經營有場所、集鎮街道有風景。

第一個標準化綜合農貿市場、第一個規范化公共停車場、第一個群眾休閑娛樂健身廣場……隨著場鎮深化環境會議室出租綜合整治、場鎮功能、品質、管理水平不斷提升,中山場鎮面貌煥新升級。

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小城鎮雖不是城鎮化的主力軍,卻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指出,小聚會城鎮作為“上聯城市、下接農村”的關鍵節點,既為鄉村地域系統補齊公共服務短板,又對鄉村產業發展起著輻射帶動作用。

做強民俗文化,鄉村旅游促民增收

以“愛情天梯”故事聞名的中山鎮,文化不僅是城鎮的文脈與靈魂,更是鄉村旅游產業的重要依托。

今年春節期間,中山鎮小樹屋“千米長宴”民俗文化活動上的“打盆上菜”絕活,讓外地游客吳先生一家人記憶猶新。

七旬老人將9份熱氣騰騰的菜肴盛放在了一個長約2米、寬約0.2米的木托盆里,頂在頭上,飛快地穿梭于席間,為大家上菜。

“當時他利落的身手贏得一片叫好聲,吸引了更多游客坐下品嘗。近萬人同吃團年飯,我還是第一次遇到。”吳先生稱,這次重游中山鎮,是為了再次感受中山乃至江津的特色非遺文化及傳統民俗文化。

作為江津大四面山旅游圈重要組成部分,中山鎮集“商德、愛情、紅色、禪宗、莊園”五大文化于一身。

近年來,中山鎮以群眾多元化需求為導向,策劃“季季有活動,一年都精彩”節慶活動,持續打造“千米長宴”民俗文化節、“七夕·東方愛情節”“浪漫櫻花咂酒節”“愛情·采蜜節”等文旅品牌,加速推進文旅融合發展。

目前,中山鎮正建成“迷津廣濟碑刻”觀景平臺,智慧化升級廁所8座,新增石板糍粑、煙熏豆腐等文旅雕塑4座,制作安裝景區景觀小品2處,古鎮文化氣息不斷豐富。

中山鎮引導周邊村民開展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群眾性民俗文化活動,做好生態觀光游、村落民居體驗游、農產品采摘參與游、當地特色美食游等生產生活創收項目。

2023年全年,中山鎮接待游客43.56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約2.8億元,民宿實現規范化、特色化、多元化發展,群眾住得好、收入增、環境美、特色顯、可持續的美麗宜居示范新中山正迎面而來。

資源配置下移,場鎮引人氣添活力

從“鄉土中國”向“城市中國”的轉變中,江津不任由經濟邏輯驅使,讓城區的規模聚集效益明顯高于小城鎮,而是通過政府的資源配置下移,引導人口流動。

江津區住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山鎮的建設已形成鎮級給土地,區級給資源,市級給資金的三級聯動模式。

2022年和2024年,江津區住建委共爭取重慶市級專項資金1700余萬元,用于場鎮的基礎設施,并專門組織三師一家設計下鄉團隊(設計師、工程師、建筑師和藝術家)對方案設計、工程實施進行現場指導。

此外,中山鎮充分接納居民群眾的意見反饋,與居民共繪保護建設藍圖,一起群策群力。

中山鎮結合自身實際和需要提出好落地能實施的整治建設內容,積極引導居民群眾全程參與項目建設各環節,選出配強個人空間群眾代表、義務監督員等基層自治力量,并將本地特色資源(工藝、選材、文化等)融入建設當中,在改造中傳承地方特質,彰顯小城味道。

場鎮商鋪店主老張指了指頭頂說道,“ 像古鎮‘騎廊式’建筑風格的過街樓,其特色結構能起到‘晴不漏光,雨不濕鞋’的效果,讓顧客免受日曬雨淋,泰然購物。顧客多了,居民來經商的也越來越多。”

據江津市場監管局數據,中山鎮2020年末存量企業187戶、個體戶858戶,2023年末存量企業203戶、個體戶967戶。

中山鎮只是重慶小城鎮建設的縮影。

2017年以來,重慶已累計支持特色小城鎮35個,投入市級專項補助資金16.7億元,實施建設項目432個,在保護與傳承中為場鎮及周邊村域注入更多新動能。30個美麗宜居示范鄉鎮實施“一深化三提升”項目267個,“連城帶村、服務農民”的能力顯著增強。

瑜伽教室

宜居小鎮帶動美麗鄉村,這曲城鄉統籌發展二重奏將在重慶大地樂章上不停上演。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