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農村工作會議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對做好“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今年“三農”工作取得的成績,對做舞蹈教室好2025年“三農”工作提出明確要求。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這次重要會議部署了哪些重點任務?做好明年“三農”工作將如何發力?
穩產保供:增強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2024年,我國糧食生產邁上新臺階,農民收入穩步增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基礎支撐。
數據顯示,在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的基礎上,今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
2024年9月10日在西藏日喀則市白朗縣巴扎鄉拍攝的秋收場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糧食產量何以再創新高?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鐘鈺分析,從耕地看,今年糧食播種面積比上年增加525.8萬畝,且耕地質量提升速度加快,農田基礎設施改造穩步推進,中央財政提高了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補助標準。從農業科技看,今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3%,糧食生講座產全程機械化發展達到新高度,實施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護航糧食增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
“在糧食豐收的基礎上,此次會議強調堅決扛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任,意味著要以久久為功的定力,始終緊繃糧食安全這根弦,不因一時豐收而放松。”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朱晶表示,一方面要繼續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重點通過提高單產、推廣現代農業技術等措施,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另一方面要強化政策支持,提高補貼的精準性與指向性,切實保障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2024年9月22日,在黑龍江省重要糧食產區哈爾濱市方正縣的稻田中,農機開啟“黑龍江秋收第一鐮”作業時租會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此次會議從耕地、科技、政策等多方面進行部署。
“保護耕地就是保護糧食安全的生命線。”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研究院院長程國強注意到,會議要求“嚴格耕地占補平衡管理,建立耕地種植用途監測體系”,這將有助于確保耕地總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確保耕地主要用于糧食生產。
2024年3月6日,在四川省廣安市前鋒區觀塘鎮仁和村,農民在高標準農田育秧(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周修建攝)
會議提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朱晶表示,要挖掘良種良機良法對提高單產的潛力,加快良種培育,推進農機裝備智能化應用,增加研發投入,鼓勵產學研合作,培養專業人才,向科技要產量、要產能。
鐘鈺說,會議提出“啟動實施中央統籌下的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這一創新舉措將更加有利于激勵糧食主產區重農抓糧,讓主產區抓糧得實惠、不吃虧,進一步激發地方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同時有利于構建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的糧食安全格局,并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守牢底線: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明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
當前,全國832個脫貧縣每個縣都培育形成了帶貧益貧能力較強的特色主導產業。脫貧人口通過訂單生產、股份合作、消費幫扶等方式分享更多收益。脫貧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較快增長。
會議要求,要毫不松懈抓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各項工作,提升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幫扶效能,統籌建立農村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和低收入人口、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
“激發農村低收入人口內生發展動力,應放在重要位置。”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看來,要實行分層分類幫扶,有效精準施策,提高幫扶效能。
2024年9月20日,在位于吉林省永吉縣萬昌鎮的永吉縣禾谷豐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帥(右一)和兩位農民手捧收獲的水稻。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李國祥認為,對于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群體,要在保障基本生活基礎上,通過支持發展特色產業、開展技能培訓、組織轉移就業等方式,幫助他們增強“造血”能力。對沒有勞動能力的,要通過綜合性社會保障措施兜底,完善社會救助舉措,確保基本生活無憂。
“培育鄉村主導產業要更加注重為低收入群體創造就業機會,讓低收入群體在實踐中提升本領,也進一步提升脫貧地區內生發展動力。”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毛學峰表示。
要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前三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40元,扣除價格因素同比實際增長6.3%,增速快于城鎮居民。
2024年7月30日,村民在貴州省威寧縣雙龍鎮高坡村采摘萬壽菊。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李國祥表示,特色產業興旺,資源稟賦是后盾。要因地制宜把特色優勢產業選好、培育好。在此過程中,政府應做到“服務前置”,根據農村產業發展需求及時給予政策、資金支持,幫助農民探索市場,打造完整、順暢的農產品產銷鏈。
鄉村振興: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推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會議作出一系列部署,推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今年以來,鄉村振興取得積極進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更多農民實現就近就地就業;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75%左右,加強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明顯改善;村跑、“村BA”等鄉村文時租會議體藝術活動,受到群眾普遍歡迎。
2024年5月1日,人們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臺盤鄉臺盤村觀看“村BA”球王爭霸賽。 新華社發(余天英 攝)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葉興慶表示,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有效路徑和方法,必須持之以恒、走深走實,把鄉村振興戰略細化為一項一項具體工作抓實抓到位,讓農民群眾可感可及、得到實惠。
葉興慶說,會議提出做好“土特產”文章,要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立足各地資源稟賦和區位條件,因地制宜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多途徑增加農民收入。
2024年4月27日,在山東省惠民縣姜樓鎮立冉果蔬種植合作社,工作人員在直播賣藍莓苗。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對于提升鄉村規劃建設水平,他表示要按照會議要求,順應人口變化趨勢,在規劃建設中進一步增強前瞻性,既提升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的覆蓋度和便利性,又要避免造成資源閑置浪費。
專家指出,在鄉村治理中,要順應農民思想觀念的變化和利益訴求的多元化,把蘊藏在傳統文化中的鄉村治理智慧與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結合起來,創新鄉村治理方式、提升鄉村治理效能。
2024年5月7日,在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清涼峰鎮新峰村玫瑰花種植基地內,農業公司工作人員(右一)給花農講解玫瑰花采摘標準。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會議提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院長黃季焜表示,要更好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在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同時,落實“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求,在交流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深化改革:進一時租空間步激發動力活力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必須用好深化改革這個法寶。本次會議討論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討論稿)》,并對全面落實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任務作出部署。
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2023年開始,農村第二輪土地承包相繼到期,今后5年是高峰期。當前,在安徽、湖南、廣西啟動了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整省試點。同時,各地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蓬勃發展。
2024年3月19日,在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趙橋鄉雙樓村的無人農場,農業無人機按照事先設定好的線路進行作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杜宇 攝
黃季焜說,會議明確“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試點”,這項部署將增強農民對土地承包權的安全感,激發農民長期保護和投資土地的積極性。2025年到2029年是政策實施的集中期,訪談當前務必在做好試點示范與經驗總結的基礎上,有序推進各項工作。
2024年12月12日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內蒙古現代數字農業科技產業園拍攝的生菜苗。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發展鄉村產業,促進農民增收,會議明確要求“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專家表示,工商資本下鄉、鄉村產業發展,需要帶動農民而不是替代農個人空間民,應投資興辦農民參與度高、受益面廣的農產品加工、儲運、營銷等產業,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同帶動農戶增收掛鉤,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做好“三農”工作,既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也要有久久為功的定力。
當前,各方面正堅定信心、真抓實干,著力推動農業基礎更加穩固、農村地區更加繁榮、農民生活更加紅火,向著建設農業強國目標不懈奮斗。
文字記者:高敬、劉紅霞、魏弘毅、古一平、韓佳諾、胡林果
海報設計:曾學真
統籌:陳煒偉、徐宏巖、曹江濤、王文源、王宇軒
發佈留言